新闻资讯 》 新闻速递

小学零花10元 如今月营业额千万:27岁港男如何靠创业逆袭

“所以,27岁就拥有营业额千万的生意是什么感受?”


“这是我应得的”,何俊杰(Curtis)说。


过去一段时间,何俊杰频繁在多家港媒的头条中现身。港媒笔下,他年纪轻轻,却已累积十多年的创业经验;他没有硕博学位,却坐拥比无数硕博学生多得多的财富;他家境贫寒,却创造女鞋品牌The Korner并连开8所分店;他出身底层,却有着「成为下一个李嘉诚」的格局与雄心。


他是怎么做到的?在「观塘APM」,城大EMBA(中文)记者见到了何俊杰。APM连接港铁观塘线,黄金地段,人流众多,是香港九龙东一带最大型的购物中心,因大部分店铺从AM(白天)营业至PM(深夜)而得名——何俊杰的The Korner分店之一即坐落于此。


记者很快找到了答案。何俊杰身着白色T恤和简单衬衣,几束头发挑染成黄色,戴着黑框眼镜,一副大学生模样,但只要聊起生意,便双目炯亮,滔滔不绝,语气成熟自信、从容坚定;他每一句话都离不开生意,每一刻都在思考生意,每一件事物都要分析其背后的成本、支出、收益、生意逻辑;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创业故事,清晰记得The Korner从定价至设计至营销的所有品牌细节。


这是一位生意痴。


下班高峰期到了,APM迎来一天最繁忙的时刻,熙攘的脚步声、车声、人声混乱地交错。几乎每几分钟,就会有一位女性走进The Korner的店面,闲逛,打量,试穿,离开。他带着记者游走在客人中,说,“我说我应得的,不是指我天生该拥有这一切,而是我走了太多路,失败过太多次,现在该有收获了。”



01

放弃学位,选择创业



大学生何俊杰想要休学,创业。


他二十不到,已有多年“创业经验”。


小学,他转租漫画赚钱。


“创业”全因生活所迫,一天零花钱只有十元,上下学搭公交六元,早餐菠萝包加水共四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喜欢的卡牌一套二十元,他得连续两天走半小时去学校、走半小时回来、早上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套。


他不怕累不怕饿,可一个月再怎么省钱也就两百来块,“怎么才能把钱变多?”


他喜欢漫画,从漫画铺租来漫画书,20元七本,租一周;接着转租给同学,一节课两块一晚上七块,多租还有优惠。很快,他一个月净赚几百。


初中,他转卖二手衫赚钱。


28块钱的零花,买不起品牌T恤,他在网络上搜二手货,两三百入手原价六七百的衣衫。陆陆续续十多件堆在家里,他想,为什么不把二手衫再转出去?“这件衣服的品牌价值没变,只不过是从专卖店卖给你,变成我卖给你而已。”


有什么能影响二手衫的价格?他分析顾客心理,“买二手最看重清洁程度和包装。” 他将二手衫洗到九成新,从网上买来品牌标签附着在衣服上,又买来包装盒还原包装。顾客虽知是二手衫,仍会因为折损少、价格便宜购置。他生意不断,有时一天能赚1000元。


高中,他炒鞋赚钱。


余文乐、陈冠希风靡香港,这两人穿过的球鞋必定大卖。两人一穿新款,他就搜索款式,网购或专柜购买,最后卖出。最大的一单,他在街上排队24小时,1499元购入,3499元放售,一双鞋子赚2000元。


大学,他爱上西装和皮鞋。


混迹于各大社交网络的西装板块,他与一班同样热爱绅士文化的中产交流西装门道。深入研究后他得知,洋店西装一套价格8000至9000元,布料占据了成本的大头。他在外国网站订购布匹,再把买回来的布匹分卖给网友,又开辟了一门生意。


“要做自己喜欢的行业”,“不能做定价太小的生意”,“一切为了客户服务”,十多年的积累,他学到了大量生意经。


后来,这些实践所学竟与课堂知识冲突。课堂上,老师还在强调“电视广告的好处”,他已把广告卖到了Facebook等热门社交网络平台;老师还在分析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营销案例,他已在研究Instragram独立店铺的电商运作;老师要求他们深挖某个商业领域的细小分支,他却被过来人告知商人需海纳百川、什么都懂、成为全才。


最过火的一次,老师要求他们提交网络营销相关作业,他将实操经验写成总结;建立Facebook页面吸引粉丝数全班第一;这套营销思路甚至成为未来The Korner线上卖货秘诀。老师却给他的作业打了C。


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很难凭借简历在人才市场脱颖而出。他的家境无法给他提供名校背景,他的考试成绩向来并非最优,而他的诸多核心能力——不怕冒险的勇气、实现创意的执行力、追根溯源的思考力、流畅清晰的表达力等等都无法通过简历体现,“如果做生意还需要靠一份纸来证明能力,那么我就不要做了。”


他决定放弃本科学位,独立创业。


02

排除万难,推出品牌



乐福鞋豆豆鞋风靡香港时,他知道,机会来了。


市面上的本地鞋牌中,男鞋款式多,设计舒适,可是女鞋却以高跟鞋、OL风格为主,华而不实。他常见女同学脚被鞋刮伤,不惜花三四千元购买一双好穿的国外鞋。


他决定创办一款主打好穿、好配、平价、环保女鞋品牌,取名The Korner。


为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他带着设计图纸跑遍世界,最后在一家台湾的小工厂里,见到了一批除了流水线哪儿也去不了的老工人。他们问他多大,他说,二十出头;问他哪里来,他说香港;问他要多少双,他说一百。居然有年轻人愿意为一百双鞋远道而来,他们惊了,答应为他做鞋。



香港地租惊人,他没钱租店,只能将鞋子寄卖在别家店铺里。


没有资源,他用的是最笨的办法:游说。他将鞋子的照片、简介、卖点整理成册,提着一个袋子,装上五六双鞋子,敲开一家家店铺的门,一天五家,连续敲了一个多月。“你这个年龄还是得读书”,“鞋子设计很丑”,“质量很一般”,“看起来不好穿”,他被一次次拒绝。


现实逼着他成长,他从T恤衬衣变成了西装长裤,从游说时的手足无措变成了滔滔不绝,从被拒绝的低落变成笑对冷脸;从学生定位变成了品牌鞋店老板;“从羊变成了披着狼皮的羊”。


被拒一百多次后,最终,一家经营不善的西装店收留了他。店主承诺给他三楼的柜位和西装店20%的股份,而他回馈店主15%的卖鞋抽成,以及月薪仅7000港币的全职劳动力——他本人。


2016年,毕业季,同学都在忙于找工,他推出品牌The Konrner。



手握着股份,他自觉是店主。一整月一天不休,看店,销售,他把西装店的生意从五万做成二十万,一百双鞋一个月卖光,最疯狂时,买鞋的顾客从三楼排队到了地下,要把大门关上、控制人流才能维持店铺正常运作。


生意蒸蒸日上,他趁着难得的空闲,带着母亲去泰国度假。


“20%的股份没有了”,店主的电话突然打来。


“为什么?”


“我把店铺卖出去了”。


他仿佛遭遇晴天霹雳,心乱如麻奔回香港。


下了飞机,他正着急,看到一个硕大的广告牌上写着几个大字,“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冷静下来,理智分析,当下他得找到能继续让他卖鞋的店铺,而他最快的办法是,联系新店主。


他告诉新店主,西装店有三成生意来自The Korner,“要不把鞋放在店里继续卖,我给你更高提成?”


新店主答应了。


与此同时,他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拿着积蓄,计划做独立的西装生意。他打给了朋友和投资人,“我想开一家西装店,你有没有兴趣投资?” 两个月后,西装店开了门。


然而,新店主得知了他有了西装的生意,将他视为竞争对手,不肯再出让卖鞋的摊位。


The Korner关门了。


03

疫情之下,绝处逢生



之后两年,他一直忙于西装生意。有天,在补习班上班的女友对他说,不想再打工,希望能把The Korner的生意捡起来。


“我女朋友之前也创业失败过,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尽力做生意但没有成绩时会多心痛。如今我们两个人一起做,或许更有动力。”


他答应了。


新店开在了太古诚品。很长一段时间,女友一边撑着补习班的课程,一边在放学后冲去太古看店,而他一边打理西装生意,一边省下时间卖鞋,两人每天工作超过十四个小时。



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女友从补习班辞职,他雇人照料西装生意,两人全力扑在The Korner上。2019年,The Korner净盈利八十万。


好景不长,新冠肺炎袭来,香港零售业全线崩溃。2020年头两月,The Korner总营业额跌至两三万不到,三间分店月租却多达二十多万,“发完薪就交不了租,交租完就发不了薪”,3月,多年存下的积蓄全部赔光。


The Korner危在旦夕,无数亲朋好友劝他放弃,他却提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投资一百万,开分店,升级品牌。


他告诉女友他的决定。


你疯了吗,女朋友阻止他。


他并非一时冲动。在他看来,鞋是必需品,市场总有需求;疫情期间,商场租金更低;为促进消费,政府及商场会提供大量消费券;香港全面封关,香港消费者出不去,外国市场进不来,港人只能消费香港品牌;更重要的是,他推断数月没有购物的顾客们,必将在下半年释放被压抑的购物欲。


他说,你相信我,就赌一把,就赌这一个月。


女朋友不理解,他游说母亲。


母亲冷冷说道,第一,我不会支持你;第二,你要输了我也不会帮你。


他等不及了,不顾众人反对,找到了投资人借了一百万,新开五家店、全面升级线下店体验、建立线上电商网站、统一社交媒体的品牌设计。


一切如他所料,品牌形象更新的当月,他将一百万全赚了回来。如今,他拥有八间The Korner分店,年底,这个数字将增加至11家;今年,The Korner头九个月的生意额已经达到八位数;不久前,还有朋友请教他“如何做一个品牌”,那时他才意识到,原来The Korner已是大家公认的品牌。


但他还不满足。“我希望The Korner能成为代表香港的品牌;我想要在香港的各大零售业中都留下自己的名姓;我想要帮助更多香港品牌走出世界。我才27岁,只要我足够努力,这一切都有可能。”



报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

申请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