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中国河南连日暴雨终成灾,仅郑州一市已有五十余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4.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人民币;而就在前日上午,台风“烟花”袭击东部沿海,多地暴雨,海陆空交通全部中断,学校企业接连关闭。
台风、暴雨、内涝频发,一时间民间激辩——有哪些治理水灾的方法?
中国河南水灾现场
提到“治龙王”,香港可谓身经百战。
香港降雨频繁,丘陵地貌,高楼密集,街道狭窄,700多万人口挤在低洼沿海地,极易内涝,直到上世纪末还频频遭遇水浸。就在近二十年,香港政府投入数百亿治理水灾,如今暴雨造成伤亡的新闻几近绝迹,雨后地面也少见积水。2018年,近十年最强台风“山竹”过境香港,香港无一人伤亡。
或许,香港可提供些许治水经验。
01
制度:健全预警体系 极端天气全城停摆
灾害天气来袭,香港伤亡率较低,很大程度是因为城市已建立起健全的预警体系。
香港的台风预警系统早于1930年4月底。
那年,皇家香港天文台召集“远东气象服务总监研讨会”,将台风分1、3、8、9、10号五级,俗称“风球”。
1992年5月8日,一场暴雨造成四人死亡,触发港英政府制定黄、红、黑三色暴雨警告信号。
除天气警告信号,香港保安局还制定《天灾应变计划》,政府部门到公共组织需全线配合,其角色和责任均清晰列明。
比如,天文台、新闻处需提前发布预告。
8号暴风前,天文台一般提前两小时通过政府新闻处和香港各类媒体广播预告。
电视台会将强风信号标在画面上方,香港各大电台至少每小时四次广播天气情况,保证信息不间断传播。
2010年,香港天文台开发「我的天文台」应用程序,用户可第一时间知晓当日天气情况。
如今,「我的天文台」下载量已超八百万,是香港市民人手必备的软件。
与此同时,教育局、劳工署会针对天气情况迅速推出后续政策。
香港教育局规定,三号风球或红雨信号下,幼儿园须停课;八号风球挂出前两小时,全部学校须停课并安排学生回家。
而据劳工处订立的《台风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则》,在八号及以上级别风球警告、或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时,雇主不应要求雇员上班;
雇员如果上下班途中遭遇意外而受伤,一律视为工伤,雇主须负补偿责任。
同间,各专营巴士公司、港铁与客轮公司都会陆续停摆。
8号风球发出之后,渡轮最先停止服务;
巴士公司视乎不同路线的客流、路况等宣布停运或维持“有限度服务”;电车会陆续停运;
在8号风球生效之后,港铁仍维持一段时间的尖峰服务以疏运返家乘客;
如果8号风球升级为9号烈风或10号飓风,港铁将即时停运非地下路段,地下路段依然会运营至当天末班车为止。
02
设施:截流蓄洪拓渠,改善排涝基建
1989年,香港政府专门成立部门渠务署,在过去几十年投入上百亿港币制定一系列防洪举措,包括追踪监测水浸“黑点”、制定公共雨水排放系统的防洪标准、改善预防及应急措施等等。
1995年,渠务署追踪监测香港各地水浸处,发现香港易淹水“黑点”多达95个。
一年后,渠务署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从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三方面治理内涝。
先说上游截流。
香港易涝的湾仔、中环多处于山区下游,渠务署便在山坡修建雨水截流隧道,半途截住雨水、引流到人口较少的地区再排放入海,疏解下游闹市区的负荷。
现时,香港有三条雨水排放隧道——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
其中,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最大。
耗时5年、斥资34亿港元,该隧道直径6.25米至7.25米,进水口34个,全长11公里——长度堪比港岛地铁线。
2013年,这一工程被香港工程师学会评选为“21世纪香港十大杰出工程项目”。
雨水排放隧道效果明显,但如遇百年不遇的糟糕天气,仍压力巨大。
见状,渠务署便在中游区兴建蓄洪池,以作缓冲。
大雨时,中游雨水被引流到蓄洪池暂存;雨停后,水泵会将池中水抽排到下游。
全港现有四个地下蓄洪池,分别位于大坑东游乐场、上环海滨长廊、跑马地游乐场及安秀道游乐场。
四大下蓄洪池合计可存接近19万平方米——即约等于75个标准泳池的雨水。
其中,大坑东蓄洪池建设最早、面积最大。
造价4亿港元,耗时3年,大坑东蓄洪池总容量10万立方米,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完全解除了全旺角的水浸威胁。
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是香港典型的城市景观,但谁能想到,香港的地下水池也气势磅礴。
防洪的第三重保险是“下游拓渠”。
如果某地区防洪能力不够强,渠务署会在下游更换大号或斜度较大的渠道,以增加排洪量。
采用“无坑挖掘技术”,渠务署挖路对公众几乎无影响。
为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作,渠务署会定期巡查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
在无人可入的排水渠内,渠务署便大量使用闭路电视进行监控,排除隐患。
雨水截流隧道半路拦截雨水,使雨水未到市区已被卸去四成;蓄洪池和排水渠又各卸三成雨水,香港内涝问题基本解决。
经过20多年的持续监测改造,香港水浸黑点越来越少,到现在只剩下4处,严重水浸黑点已经全部消失。
03
自救:积极配合政府,市民自保意识强
除却制度和设施,治理天灾还需市民配合政府工作、树立个人防灾意识。
在配合政府方面,以位于香港新界的部分低洼农村地区为例,当救生员专门到场安排撤离时,市民会协同处理部分村民不愿配合离家的情况。
香港民众救生意识也极强。
极端天气下的停课停工机制几乎是自动触发的。
只要暴雨预警一来,香港市民会守着电视或者手机查看天气信息;
暴雨预警级别升高后,无需学校老师通知,学生就会乖乖地守在家里不出门;
打工人们根据预警级别向老板争取放假权利。
在台风过境前,香港人就会提前屯粮,将超市抢购一空;
或是在窗上贴满一条条米字型胶带,以防止玻璃碎裂、危害安全。
不仅如此,有许多香港家庭还会配置应急粮水和“逃生包”,以便突遇危机随时撤离。
每次暴雨袭来,香港街头人烟稀少,几乎是空城。
大家能如此放心留守在家,最早是特区政府教育的结果。
从幼儿园开始,特区政府就着手培养市民的危机意识;
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方会定期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联合举办安全知识和相关法例的讲座,通过开展一系列应对灾难的培训和实地演习活动,教导学生逃生自救之道。
学生们会学习各种暴雨预警信号,以及应对措施。
渠务署也时常走进社区,开展宣教,通俗易懂地传递“洪水如猛兽”的意识,让居民养成自救意识。
二十多年过去,这种安全意识已经成为香港人的默契习惯,代代相传。
治水讲究“因地制宜”,防洪要先做规划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但在极端气候频发的当下,每个人至少该有基本的自救意识,学习救生之道,才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