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新闻速递

两位中外艺术天才为她疯狂——香港拍卖史上最贵画作的背后故事


2018年秋天,一副名为《1985年6月至10月》的油画,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5.1亿港元成交,一举打破亚洲油画世界拍卖纪录,成为香港艺术拍卖史上成交价最高的画作。


1.jpg


此画出自抽象派大师赵无极(1921年-2013年)之手。以林风眠为师,以吴冠中为友,赵无极是首屈一指的华裔法国画家,曾获法国骑士勋章、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称号,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160余次。


2.jpg


这位成就非凡的大师,却因一女子,终身意难平。


此女名为谢景兰(1921年-1995),两人十五岁相恋,二十岁结婚。相识十六年,谢景兰提出离婚,赵受暴击,日日酗酒,人送外号「赵威士忌」,自此赵家绝口不提「谢景兰」一词。


3.jpg


更为传奇的是,那位引起赵谢情变的男人——法国天才音乐家、雕塑家马赛(Marcel van Thienen),曾为谢景兰自杀殉情,更在谢景兰去世后悲痛难已,不出三年,随她而去。 


4.jpg


谢景兰究竟是什么来头?她如何能引得两位艺术翘楚如痴如狂?


2021年6月,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在谢景兰诞辰百年之际,策划《延绵之躯:谢景兰艺术展》,展出谢氏三十幅亲笔画作,将这位神秘女子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 


5.jpg

6.jpg


01

书香门第 敢爱敢恨


有“筑城”之称的贵阳群山环绕、山水秀美、气候宜人。1921年9月14日,谢景兰在此出生。


父亲是清末维新官员,母亲是贵州名门乐氏之女,长兄是留美学生,四兄是中国生物学、地质学家,生于书香门第,谢景兰自幼接受当年前卫教育。


幼年,谢景兰随家族定居杭州,就读当地知名教会女中弘道学校,在此学规矩,修礼仪,说英语,吟诗词,弹钢琴;十四岁,谢景兰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在当年,学音乐的女性实属凤毛麟角。 


家境和教育,给了谢景兰一生的自主意识。


她敢爱。


十五岁,她与同学北京少年赵无极相恋。两人在学校约会,接吻,定情,五年后完婚。彼时,两人不过二十有余。 


那年,恰逢赵无极祖父病逝。尊重传统守丧习俗,这对情侣无法在北京举行婚礼。深情难舍的两人,提着大包小包,奔赴香港注册登记。


7.jpg


她终身学习。


结婚生子,她不想放弃音乐事业,又于几年后,重返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深造;


1948年初春,赵无极谢景兰夫妇赴法留学。在法国,她学习法语,参观美术馆画廊,浸润于音乐会之间,前往美国文化中心学习现代舞,还入读了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校学习作曲。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她就玩起了在前卫的电子音乐。


8.jpg


而1952年的那个选择,或许是她追求自主的极致体现。 


那年,谢景兰经人介绍认识了法国音乐家马赛。这位身材高挑、在法赫赫有名的小提琴家对她一见钟情,向她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追求。


1956年,谢景兰回国半年看望儿子,亦想冷却与马赛的感情。马赛以为谢景兰一去不返,颇感人生无望,竟打算自绝。


本已带儿子奔赴香港的谢景兰听闻此事,留下儿子匆匆返回巴黎。等赵无极赶赴香港时,谢景兰已向马赛奔去,自此再未回头。


9.jpg


三人情感纠葛孰是孰非,非亲历者难下定论。但史料记载,“三个成年人在这场强烈的情感风暴中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克制力与很高的修养”,而谢景兰最终离开赵无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马赛更具平等意识”。


谢景兰与赵无极婚后,从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生,变成年轻母亲,约有五六年的时间,拉扯小孩,站在赵无极身后。


据其子赵嘉陵采访时透露,那几年,谢景兰给了赵无极很多帮助,她是他的第一位观众,给他的画作起名字、提建议。


“妈妈曾经和我说,有时候他们对画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一次她和爸爸为一张画的构图,争论得很激烈,但是一个星期以后爸爸按照她的意思改了。我妈妈觉得很欣慰。” 


10.jpg

赵无极、谢景兰及其子赵嘉陵


两人同赴法国后,“赵无极在法国的抽象领域打开了局面,谢景兰本该以夫为荣,但对一个精神独立又富饶的女性而言,她清楚「他之荣」永远是「他之荣」,她自身有太多才情尚未释放,她需要在拥有饱满情爱的同时去完成自己,最终以己为荣。」”《东方艺术·大家》在专栏文章中写道。


这一点,马赛恰好可以给她。


再婚后,谢景兰更名为拉兰,并在马赛的鼓励之下,拿起了画笔。 


02

从个人表达到为社会发声


仅在婚后第三年,谢景兰就在巴黎举办个首次个人画展。


强烈的色彩对比,东方哲学结合西方抽象笔触,中西交融的概念在作品无处不见——有趣的是,离开赵无极后,谢景兰的早期抽象作品处处是赵无极的影子。 


浓烈色彩、浮动线条,画作处处充满着谢景兰对生命意义的叩问——谁才是人类的主宰者?是国家、还是自己?这一阶段,谢景兰的画作中充斥着浓烈的个人情感表达。 





11.jpg

12.jpg

13.jpg


1965年,谢景兰遇上创作瓶颈。


搁笔一年期间,她选择花时间钻研道家学说,欣赏中国南宋时期的山水美学;


同年,法国在1960年代后期发生了一连串社会纷扰,因反美国帝国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的罢工甚至流血事件接连发生,社会被一片低气压笼罩。


这让谢景兰反思艺术在纷乱世代的功能,继而决定在作品里放弃表达个人情感,在画作中「造山建水」为观者提供喘息空间。


15.jpg

16.jpg


完成其「社会任务」后,谢景兰开始探索「综合艺术」。


这一阶段,谢景兰将现代舞蹈的形体概念,和电子音乐的日常音律融入画作之中,尝试在各种艺术形式里寻找平行交汇的相似处,成就其著名的「平行研究」 (The Parallel Research) 。


17.jpg


不仅如此,谢景兰还大胆尝试在展览现场加入舞蹈音乐。


巨大的玻璃球装置在画前摇晃、透过光影交错打出日月交替的意象,谢景兰希望寻求「美学的结合」和「整体的和谐」,谢景兰将二维画展转为沉浸体验,并将其命名为Spectacle (奇观)。


Spectacle (奇观)最终获得法国文化部奖金资助相关研究,并在法国各地的画廊、文化中心巡回演出。


18.jpg


在人生晚年,谢景兰摒弃一切浮夸的形式主义,以最纯粹的心态创作,重回平面抽象。


展览最后一份作品,是1994年的《无题》。这份作品脆弱细腻,线条复杂,可见谢景兰「天人合一」的心境。 



19.jpg

20.jpg


1995年,一场车祸夺去了谢景兰的生命,其画作获法国文化部、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巴黎庞比度中心、法国国立造型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从《无题》回看《延绵之躯:谢景兰艺术展》展场入口方向,从依仗艺术抒发个人情绪,到为社会议题发生,尔后再加入声音和形体艺术以多媒体创作,晚年却回归平面......30幅放大作品凝结了一代女艺术家的一生感悟。


21.jpg


「『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女艺术家系列』的第四个展览,希望聚焦在未来被类型的女艺术家。在定性或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这群女艺人可能会被个性化。适逢兰兰百岁生日策,这是很好的机会去重温她整个艺术生涯。」亚洲协会中心策展人潘韵怡曾在采访时说道。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位于环境优美自然的香港岛金钟道,中心内设古迹域多利军营军火库,用作举办不同的展览及学术活动,推动亚洲艺术文化和引进新进艺术家、文化界人士的作品,于2012年2月9日起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中心,香港类似的文化艺术展览还有很多。关注香港城大EMBA公众号,获取国际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的第一手资讯!


报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

申请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