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新闻速递
城大DBA首位毕业博士赖劲宇:让我再读一次DBA,我也愿意
“让我再读一次DBA我也乐意!” 坐在中环这间人来人往、喧哗噪杂的餐厅里,不难理解赖劲宇语气中那种时刻流露出的,对博士生涯的怀念。
他的公司中国山东高速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离这家餐厅不过百米,和其他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一样,它们共同书写着香港中环日进斗金、财源茂盛的神话。他是这家公司的助理行政总裁及首席投资官,而在此之前,从工商银行总行到证监会到中国华融,他一直在做投资、经管相关工作,征战商界已有十多年之久。
工作越久,就越会对纯简单的校园生活心生向往。五年前,赖劲宇因工作从北京调来香港,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搜罗博士项目。很快,他成为香港城市大学DBA项目招收的的第一位香港学生;五年后,他又是DBA第一位完成答辩、结课毕业的博士生。提起这五年,他连连感叹,“开心”、“解压”、“无憾的岁月”、“如有机会还想重来”。
在城大读DBA是怎么样的体验?以下是他的自述。
与城大DBA结缘
15年底,我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中国华融”)担任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助理,被北京总部外派来香港工作,安顿好后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寻博士项目。
我想读博好多年了。
2007年我在北京大学获得金融法硕士学位,之后辗转中国工行总行、证监会、中国华融工作,功利地觉得,想在体制内发展得更好,还是需要更高的学历。但这么多年过去,发展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还想读博就是因为,真想读博。
想回到校园,连续十几年的工作,无比向往校园环境的纯粹;想要解惑,工作时遇到的棘手问题,希望有人指点迷津;想体验海外教育,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在国内读书,对西方教育很憧憬;想做研究,我一直很喜欢研究,本科论文和研究生论都拿了优秀论文奖,而且投资决策需大量的阅读、长期的领域知识积累和系统的分析判断,本身就与研究类似。
综合以上原因,我一定会读博,但当时纠结的是,读PhD还是DBA呢?
PhD(Doctor of Philosophy)是哲学博士,DBA(Doctora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工商管理博士,学术层次相同,都从事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不过PhD更着重理论研究,DBA则是通过学术训练解决实际问题。
两者各有利弊。于我来讲,不可能放弃工作走纯学术道路,兼职DBA时间更契合;且DBA项目更贴紧实践,有很多对外对内交流的活动。盘算了一番,我选了DBA。
正好我有个北大师弟在城大读博,他带我逛了逛城大,跟我推荐了城大DBA项目和他的导师——城大经济及金融系金融讲座教授马跃。
我立刻约了马跃教授见了一面。聊天时,我被马跃教授的儒雅气质打动,他对我的背景也很满意,两人的研究兴趣也匹配,我当场就决定要读城大。
就这样,我成为香港城市大学DBA项目在香港招收的第一位博士毕业生。
最怀念的,还是城大的课堂
如今想来最怀念的,还是DBA的课堂。
坐在教室里,透过玻璃窗向外看,天气宜人,九龙塘的美景一览无遗,教授在讲台上激情昂扬地讲课,下面坐着四五个同学。交流随时开启,课堂氛围特别舒适。
我还记得博士第一堂课,是苏晨汀教授的市场营销课。
苏晨汀是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讲座教授,讲课像演讲,课堂很精彩。DBA每次上课连续4至5天,每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时间很长,但苏教授的课你从来都不会困。
苏教授很知道我们这个阶段要什么。我工作这么多年,最基本的金融工具都会,更需要更新观念、扩展思维。苏教授上课除了讲干货,还跟我们聊人,聊人性。这对投资人很重要。很多时候,公司创始人的品行才是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他到底是满嘴跑火车,还是想做实事,你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对人有很深的洞察。这一点上,我从苏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
城大的教授都很有魅力,谦虚,不傲慢,愿意跟你交流。苏教授是很有风度的谦谦君子,有智慧,有才气,会写诗,会写字,还有种能将复杂人事轻柔化解的能力;我的导师马跃教授则是一位非常纯粹的学者,非常有耐心,我有问题常问他,在办公室一坐,从早上聊到下午;EMBA课程主任、商院副院长窦文宇教授则喜欢分享国际潮流新闻并讲解如何利用热点做营销,我很受他启发。
读完博士,最大的改变,就是思维模式的升级。如今,我不仅看数据模型,更会深挖模型背后的东西;不仅看人表面,更要看人性;不仅读新闻,更会思考新闻背后的逻辑。
比如说,前段时间郑爽代孕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以前我想这事,就当它是个娱乐新闻,判断这事道不道德,读博后,我更关注代孕背后的庞大市场以及相关产业链,花了一整天搜索、总结相关材料;再比如之前证监会或央行出了一个政策,我会觉得跟我无关忽略不看,现在我会专门组织团队研究政策带来的影响、我们在政策中的机会等等。
慢慢地,我把读博养成的深入思考习惯,融入了工作、生活中。
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博士论文
2018年年尾,我们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
当时,学校组织了论文工作坊,课堂内容就是教学生写论文,作业就是要求用课堂上的方法论,搭建论文结构。当时我的公司正在大力拓展资管业务,我因此积累了很多问题与思考,所以整个工作坊我的论文框架全部围绕资产管理搭建。
结果数月后,马跃教授在一次交流中告诉我,写资产管理涉及多国对比,而且有关资产管理的研究太多了,很难出新东西,建议我换个方向。
我一下慌了,一边为小半年的时间打了水漂可惜,一边为寻找新题着急。按照论文节奏,离开题不过数月,再加上还要照应工作事务,时间紧、压力大,我焦虑得失眠。
有天,在公司处理公司的股票质押事务时,我很好奇,公司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动机是什么?股权质押对公司绩效和股票市场分别有哪些影响?转念一想,为什么论文主题不写股权质押呢?
我找到马跃教授,询问他的建议。他很兴奋,“这个点很好,很少有人探讨这个点。”
那一刻,天都亮了。回家后,我立刻搭了论文框架,并且提出「融资约束越严重的公司中,大股东采取股权质押的融资行为的比列是否越高」、「股东质押股份比例越高的公司中,公司下一年的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是否越差」、「在上市公司受到政府的纾困计划公告日附近,公司股价是否会获得正向的超额股票收益率」等等设想。
开题顺利通过,但很快,我又遇到了一个难题。
我收集了多家上市公司几千个案例数据,但因为不会使用数据工具,论文一度因为不能跑数据陷入瓶颈。
我再次找到导师。马跃教授特别理解,“你这个问题基本DBA学生都有,学校可以给你请两个助理帮你跑数据。”
我问,这个能请别人做吗?
他说,这没有任何影响,我们发论文也常常请人跑数据。
于是在助理的帮助下,我顺利得到了数据结果。事实证明,我在论文中提出的假设都被印证。
我的这篇名为《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机、可能的经济后果以及政府“纾困”计划的实证研究》的论文有近八万字,但我写作时畅通无阻。因为是自己思考很久、又很感兴趣的东西,我可以大话连篇地讲自己的观点,越写越开心。写完后,论文还得到了马教授的表扬。他说,这篇文章从侧面角度探讨了股权质押,很有新意,或许可以翻译成英文投外刊试试看。
2020年12月15日,我顺利答辩成功。目前,我正在等待疫情过去后的博士毕业典礼。我很舍不得城大的课堂和老师,跟马跃教授说,毕业后我还会回来的。他很开心,说,我也希望你常回来看看。
听完赖劲宇博士的故事,不知你是否期待再次返回校园?香港城市大学DBA (中文)项目旨在为大中华地区培养工商管理博士,借助城大学术优势,追求国际办学质量,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为工商界高层管理人员量身设计的学位项目。自2016年开办至今,在每一位授课教授和学员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城市大学DBA (中文)项目已成为颇具深度和严谨性,兼具实践和应用性的工商管理博士项目。欢迎大家关注了解。
报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
申请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