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新闻速递

美国大选后看经贸全球化的前景

截止目前,美国大选的结果尚未完全确定,“白宫之主”的战争仍在继续。作为当今国际秩序的缔造者,美国的政策转变会深刻影响国际秩序的走向。贸易只是中美两国广泛地缘竞争与系统性竞争当中的一环,美中关系正处于40年来的最低位,如何从“历史观”看当下的国际形势?经贸全球化正面临怎样的严峻挑战?美国大选后国家和企业的全球化策略是怎样的?











11月6日,城大(中文)EMBA有幸请来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助理教授黄汉伟博士,以“美国大选”为切入点,为大家分析经贸全球化的前景。他用科学的数据、扎实的理论,与我们分享他的研究成果——那些作为商业精英的你,不可不知的“真相”!

 




黄汉伟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助理教授




黄汉伟博士拥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学位,曾任职伦敦大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产业组织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曾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运行中心研究员、深圳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城大EMBAC课程主任窦文宇教授开场致辞。






真相一:全球贸易起源于欧亚大陆

 

黄博士一上来先强调了一点:今天全球化面临的挫折绝非偶然,全球化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追溯到上千年前,贸易是怎么来的?全球化怎么来的?

 

贸易起源于西南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不仅缺乏石材、金属等矿藏资源,也缺乏大型木材。因此其经济非常依赖于国内外的贸易,随后就形成了以两河流域为核心、辐射周边文化圈的商业贸易往来。(东路:伊朗高原商路;南路:波斯湾商路;西路:地中海东岸商路;北路:安纳托利亚商路)就这样,通过远距离商业贸易和征伐战争,两河之间的这片土地也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在此基础上崛起,成为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






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



 

那全球化是怎么来的?要从这个可以“欧洲古都”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开始说起。君士坦丁堡有八十万人口,是欧洲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大城市。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扼黑海与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又是欧亚大陆的桥梁,从而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东可与波斯、中国、印度进行贸易,西可与西欧经常交往,北与北欧也有商业往来,全部地中海的贸易也无不与君士坦丁堡密切相关。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几乎让全世界的船只都聚集于此,亦难怪马克思曾评价君士坦丁堡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讲座资料版权为黄汉伟教授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君士坦丁九世统治时期开始贬值货币。货币的崩溃,伴随着财政、军事、文化、信仰的崩塌,帝国步履蹒跚,逐渐衰落。到了1453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随后拜占庭帝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崩溃,原本主导的阿拉伯商人则垄断了整个亚欧商贸的重要通道。“货物从东方到西方,价格突然上升很多,所以西欧的王室,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资助一些人去发现新的航道。”这才有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19年麦哲伦第一次实现环球航行的历史。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宗教、体制的跨境流动,就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真相二:世界工厂积极推动全球化

 

全球化的第一波浪潮始于19世纪,当时英国不仅在地理上成为了全球霸主,还打败了西班牙,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凭借蒸汽引擎、工业纺织机等新的发明,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在两个方面为全球贸易注入了新的动力:一方面,蒸汽轮船和蒸汽火车使得跨国、国内的长途货物运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工业革命让英国有能力生产全世界都需要的产品,如铁、织物、手工业产品等。截至19世纪末,“欧洲大陆已经被大部分(完成工业革命、致力全球化发展的)欧洲国家瓜分完毕,但有些国家却无法从全球化中获益。



(讲座资料版权为黄汉伟教授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19世纪初,英国的出口总量接近全球的一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其他国家也获利于此。即便到了19世纪末,英国在全球的贸易总量也接近20%,可见它十分积极推动全球化。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英国急需为工业革命后的纺织品开拓市场,于是向中国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夺取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将利益最大化。





 “国家间的分配不均往往带来地缘政治的矛盾,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源于欧洲新崛起的大国,譬如德国对它原有的殖民大国——英国、法国有了新的企图,想对外扩张、重新瓜分市场。”黄博士说道。他又表示,其实现在中美爆发的贸易战、科技战、媒体战也正是因为美国认为中国可能要取代它的位置。

 

(讲座资料版权为黄汉伟教授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多年来,各国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生产转移至中国,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寻求最低成本的必然结果。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製造业佔全球製造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25%,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正因如此,中国在全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但今次疫情却让世界惊觉对华依赖,新冠疫情会令全球化倒退吗?黄博士则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还可以存在很大的获利空间。

 





真相三:全球产业链与中国脱钩的机会小

 

新冠大流行冲击全球价值链,不少外资企业考虑撤离中国,甚至有外国政府给予巨额补贴,吸引本土企业“回家”。尽管这般“大张旗鼓”,但仍旧无法撼动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因为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配套能力在全球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以消费电子产业为例,中国深圳地区已形成世界上最具成本优势和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美国苹果公司的手机、戴尔公司的电脑产品在全球共有700多家供应商,其中近一半在中国;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能力直接影响到全球主要汽车厂家的生产和供货;全球原料药市场的20%以上由中国提供……疫情期间中国在卫生防护用品方面的生产规模和供应能力也是有力证明。







“它之所以聚集在中国,它大概原因就因为它中国一个比较完备的供应链跟销售网络,所以这时候你要协调这么多上下游企业同时搬出中国,这是一个很难的一件事情。”他又举例韩国科技巨头三星在2000年开始要把中国的工厂搬到越南,但是耗时将近10年才达成,正是因为三星要同时撬动很多企业,愿意跟它一起去。因此,从需求来讲,中国现在是一个最大、且增长最快的一个消费市场,可以锚定产业链。

 

(讲座资料版权为黄汉伟教授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根据黄博士所做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疫情爆发的初期,深度依赖国际贸易的企业表现更好,但当疫情的震中转移到国外之后,外贸企业恢复较差。黄博士解释道,“因为外贸订单不受影响,所以他们最早招工的时候,他们加工水平还是与往年差不多,但是后面一些工厂已经从中国转移到国外了,这时候发现国内的企业开始复工了,那些没有深度参与国际化的企业,其复工水平还是远低于国内其他企业。”

 





真相四:中国企业应该高举全球化大旗

 

中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10年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最近30、40年间,中国的经济开放做得很好,但实际上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黄博士认为,从全球化中,中国还有很大的获利空间。




根据他的研究表明,在1995-2011年间,中国从全球贸易自由化中的年化福利收益在4.5%左右,但是主要获利来源是关税大幅的下降,而不是来自于“非关税壁垒”的下跌。何为非关税壁垒?即一国或地区在限制进口方面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所有措施,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例如,欧盟不想从美国进口鸡肉,用了这个理由:美国人用含氯的化学洗涤剂清洗鸡肉,是不人道的手段。

 





(讲座资料版权为黄汉伟教授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因此,依黄博士之见,下一轮中国经济开放的重点,即对外签订贸易协定一个很重要的落脚点——要消除非关税壁垒。他还表示,“作为当今的“全球工厂”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应该旗帜鲜明地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可以从供应链、贸易协定、人民币国际化、多边治理机制等方向入手。面对风云变幻的全球政经局势,中国一方面需要“广交朋友”,推动深度开放协议的签署,另一方面要积极承担全球化治理的责任。




现场观众与黄博士精彩互动。




黄博士在讲座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满满的干货在此未能一一尽述。重振全球化,如何利用好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又是另外一个课题,更多干货满满的讲座继续席卷而来,敬请锁定城大EMBA!昨天已成历史,明天仍是未知,把握当下。快来加入我们吧!



报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

申请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