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新闻速递

双博士学位、顶级商学院的终身教授,用一生时间做了这一件事

近50岁的王军波教授坐在办公室里,被桌上堆积的厚厚高高的论文遮住了脸,只露出理着平头的脑袋。窗帘半开,透窗远眺,九龙塘高高低低的楼房、几近静止的蓝天白云和半隐的山,让本就安静的办公室更显寂寥。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15年,王军波总是关上房门,守着这一屋子的安静,独自思考与研究。


他个子不高,身着黄色Polo衫,领子一板一眼地折叠下来。聊得开心时,他会笑到眼睛眯起来;谈到专业问题时,笑容会紧急刹住,眉头微皱,双目愈发迥然有神。


大部分时候,他的回答和穿着一样朴素。


被问到为什么从小到大总能名列前茅时,他说,“都是普通家庭出身,读书毕竟是个机会”;问他,为什么连续7年数学系本硕连读,他说,“那时候大学生找工作也不是很容易”;问为什么读博选择金融作为研究方向,他说,“受导师影响,这个方向也蛮有趣”。


这些回答太过真实、直接、谦逊、低调,以至于你偶尔会忘记,这位坐在你面前、稍微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是一名双博士学位获得者、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大学里的终身教授。


这些头衔之下,隐匿着他用一生时间,做研究这一件事的毅力、决心与坚持。


在中国科学院拿到管理科学博士学位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在国内的期货公司工作,二是去香港科技大学做研究助理。显然前者能更快实现财务自由。


但是,“这样就做不了研究了”。他对自己的性格“有着清楚的认知”,自嘲“内敛,不来事,不外向,不会讲话”,而在学术界,这都是优势所在——能潜下心来,能自我驱动,能极度专注,能沉浸式思考,能忍受反复受挫,能享受长时间的孤独。


最终,他来了科大。 


在科大工作两年后,他再次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回国内的高校教学。按照他的学习工作背景,在国内知名高校任职不成难事。


但当时他又对金融产生了兴趣,“金融类研究最有趣的地方是交叉验证。理论推出的定价要用市场的数据来验证结果。如果两者一致,当然会有成就感;但如果不一致,就说明你的逻辑链条中少了某些东西,需要再回溯思考。”


没有任何犹豫与纠结,“想要在研究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在三十岁的那年,他前往美国雪城大学研究金融,并于四年后取得第二个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回了香港城大做助理教授,继续做研究;2014年7月,他成为香港城大终身教授,这意味着他的聘期将不受任何教学成绩、科研数量的影响,自动延续到退休。 


没有论文数量的压力,按理说,他可以选择更为轻松的生活方式,但他仍在不断投论文,写论文。过去三个月里,他共收到五封拒信。每封拒信后附有两位审稿人长达四页的修改意见,他用荧光笔密密麻麻地标示出重点,用书夹分类夹好,塞进了书桌上那一摊厚厚的资料中,为下一次修改做准备。


每天,他早上7点多到办公室,下午6点半离开,“回家的路上都还在想问题,脑袋无法控制地一直想论文。”


“毕竟,研究是一个无休无止的过程。”


至于动力,他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接着他又笑到眼睛眯起来,有些不好意思,“这也可能是我唯一会做的事”。


只是这件他唯一会做的事,门槛高到非一般人能及。


研究最直接的成果是发表论文,而金融方向最顶尖的杂志,一年一共只发约300篇文章,拒稿率达到了95%。


在顶级期刊发一篇文章,“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大约需要4~5年的时间。“先用一年时间做研究写文章,投稿后过三个月,杂志编辑部会回复第一版修改意见;二次修改又要花费6~12个月的时间;改完后再投,编辑部再用3~6月的时间给出新一轮的修改意见;随后作者第三次修改,编辑部三次读文;最后再用3个月进行文字上的调整和润色”。


而他曾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其中6篇发表在了顶级刊物上。


纷乱嘈杂的大湾区,诱惑繁多的香港,不是每个人都能耐得住寂寞。但算起来,过去五十年,这位2019年亚洲排名第一商学院的教授,几乎没有离开过校园。本硕连读7年,两个博士7年,有10多年,他在学习如何做研究;其余10多年,他就在做研究;并且余生,他还将继续做研究。

image.png

王军波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教授


王军波,山东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硕士,中国科学院系统所管理科学博士,美国雪城大学金融系博士。 


王军波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债券市场、市场微观结构和IPO市场等。他曾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并为众多国际期刊及出版社做匿名审稿人。2019年,他获得新西兰金融年会最佳论文奖,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杰出导师奖”,2018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杰出导师奖”,2017年获得金融研究杂志“最佳论文奖”,并2次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最佳研究奖。


他的近期著作有《Media Coverage and Cost of Debt》,《Price Discovery and Persistent Arbitrage Violations in Credit Markets》,《Volatility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corporate bond return》《Predictive Power of Prospect Theory: Evidence from the U.S. Corporate Bond Market》,并见于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Financial Management等期刊。 






#清新.前沿.国际范# 

香港城市大学EMBA


报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

申请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