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城大EMBA前沿智慧

制造业是如何向东南亚转移的?


自2013年,许多外企包括耐克、阿迪达斯等服装企业退出中国,将Made in China变成Made in Vietnam或者Made in Cambodia。其后,苹果三星等消费电子行业均将产品退出中国制造,原本由我国承担的手机加工环节转移到了印度、越南等国家。


今年4月,越南媒体《The Saigon Times》登载了一则新闻,李嘉诚旗下地产长实集团与日本欧力士集团,通过越南当地合作伙伴万盛发集团,会见了越南胡志明市市长潘文迈。


紧接着5月份,互联网上出现了美国总统拜登支持美国企业将产业重心转移到东南亚的言论。而越南第一季度GDP赶超深圳,又引起一波企业移步东南亚的讨论。


出售英国千亿资产之后,信奉“哪里赚钱就去哪”的李嘉诚,为何选择东南亚?中国制造业是否已经转移至东南亚?东南亚会是下一个经济热点地区吗?



01

中国制造业的外移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完成了四轮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


每一轮的持续时间约20-30年,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分别是前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受益方。当前正处于第五轮,是中国向东南亚等劳动力低廉地区转移,这也是自主选择产业转型升级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内外因素共同导致。


1656992132165056.png


其实,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地区的转移是必然。


东南亚部分国家与中国接壤,11个国家中10个国家沿海,并且在2020年达到了6.6亿人口,这些天然优势导致东南亚成为承接中国低端制造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从具体国家经济规模来看,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经济生产总值体量相对较大,有着一定的产业基础沉淀,并且制度建设相对完备,开放程度也比较高,其中体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2021年GDP排名达到了全球17名。


此外,这5个国家的出口规模排名也相对靠前。其中越南的出口规模在东南亚最高,全球排名也达到了第24名。


从五国出口规模占GDP的比重来看,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比例达到了91.7%和80.2%,泰国达到了52.8%,呈现出外向型经济体的典型特征,比例远超中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出口占GDP比重达到19.4%,比例与我国相当。


1656992195809656.png


当前我国向东南亚国家主要转移的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纺织服装、轻工家具为主,仅有少部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越南,主要是手机零部件的组装制造,而科技含量更高、更加依赖创新与资本投入的高端制造业仍留在国内。这一方面顺应了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国内劳动力成本抬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同前四轮相比,本轮产业转移尚在进行中,且存在一定不同。


之前的几轮国际转移均属于在产业自然发展的规律下,国际组织与跨国企业根据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化,而自发形成的产业迁移。而本轮除了基于产业发展规律之外,更多受到了地缘政治变化、国际突发事件的外溢性冲击,比如中美贸易争端、新冠疫情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部分产业从我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进程。


02

东南亚将取代中国?


尽管当前中国向越南等国的产业转移趋势有所增强,并不意味着未来东南亚国家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枢。


一是产业转移是长周期的变化,一轮产业转移至少要经历20-30年的过渡,但当前仅仅是第五轮产业转移的开端。


年初至今东南亚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整体维持高增,并未偏离原有趋势,而国内对外资的使用同样实现稳步增长,短期国内疫情因素并未对当前外资产业投资趋势造成明显影响,市场担忧的“外资大幅撤离中国”的问题并未发生。


从产业维度来看,外资对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与加工行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电动汽车产业正成为东南亚各国关注的重点,劳动力成本低廉、矿产资源丰富是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


二是繁荣的东南亚对中国利大于弊。


中国既可以享受东南亚国家在开放政策、人口红利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又可以在当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组的背景下,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由于当前我国面临诸多的贸易摩擦,美国仍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征收过高的关税。而中国同越南长期是贸易逆差的格局,增加对越南等国的投资,有助于我国企业分担在贸易关税等层面的压力。


03

东盟的发展


众所周知,东南亚的最好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廉。


其次是地理位置优越。


地理位置决定了生产成本的高低和商品销售的效率,沿海地区和海洋国家可以利用成本最低廉的海洋运输,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产品,内陆地区只有借助公路和铁路运输,但运输成本要远高于海洋运输。


三是地处全球商品需求中心。


欧亚大陆和北美是全球经济的三大中心,也是商品需求的主要区域。东南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有很高的市场需求,生产的商品可以很快达到消费者手中。


此外,近年来东南亚国家政治环境较为稳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也都是吸引外资不断进入的重要因素。


作为全球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处于一个颇为有力的位置——拜登上台后希望接力奥巴马政策,继续重返亚洲;中国则着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取道东南亚,拓展国际空间。


但另一方面,东盟的位置也很尴尬。在地理上,他们毗邻中国,受惠于其经济崛起,担忧于其影响力;国际关系上,他们则亲近美国,尤其在南海问题上,视美国为安全保障者。


而且东盟远比欧盟更松散,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面临挤压和竞争,如何自处是一个问题。


东盟的全称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由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十个国家组成。1967年东盟成立,初衷是为了对抗冷战背景下的国际共运,其后不但吸收了共产党执政的越南成为会员,也与我国建立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


1656992242641424.png


去年整个夏天,中美两个大国都在东南亚频频活动。6月,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谢尔曼(Wendy Sherman)访问柬埔寨;8月,美国副总统哈里斯(Kamala Harris)到访越南及新加坡;9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很有针对性地对这三个国家都访问了一遍。


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贸易分析师马志昂(Nick Marro)认为,拜登很可能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外交摩擦(比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南海问题),对中国而言,这些国家中不乏重要的贸易伙伴,如果共同向中国施压,对我国经济打击将远超美国"单打独斗"。


而东南亚,正成为了这一竞争的关键战场之一。


不过东盟处于世界地缘破碎带上,由原殖民国家,分裂成为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国家,再组合而来。曾有观点认为碎裂化阶段已结束,进入整合阶段,但目前来看还未结束,东盟还会表现不一致的态度和立场,整体性差,并非一个成熟的共同体。


因此无论是美国或是中国,只能将东盟视为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因素,因为它确实存在,而不能视其为一个强有力的地缘政治因素。


总体看,制造业外资转移至东南亚,是中国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的必然结果,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而事实上,中国和东南亚不只是竞争关系。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欧盟分别进出口1.35万亿元、1.31万亿元。东盟反超欧盟,再次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尽管今年前2个月,东盟以约30亿元规模的差距落后欧盟,但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区域产业链稳定恢复以及中国积极扩大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等支撑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速加快。


不可否认,制造业外资转移对我国制造业有一定影响,其可能加大就业和资本流出压力。但同时,中国需要主动适应这个趋势,加快制造业升级,促进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将企业向高端转型,才能应对制造业外资转移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挑战。


报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

申请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