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年度唯一杰出研究奖,颁发给了会计系陈旸旸教授,以表彰其工作的突出成绩:过往三年,他有六篇文章发表在了商科顶级刊物上。
从未涉足研究的普罗大众很难理解「三年六篇」意味着什么。在学界,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已属不易,发布顶刊更是一场反复拒稿、百次订正、数次修改的拉锯战。通常,一篇顶刊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大部分学者,可能一生仅有一、两篇文章能发布顶刊。
三年六篇,只是他的众多成就之一。
读书期间,他是澳洲最好大学墨尔本大学会计学及金融学的双硕士,又攻下墨尔本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早在2013年,他就是会计学龙头会议「MIT亚洲会计会议」千里挑一的最佳论文奖得主(Best paper award of the MIT Asia Conference in Accounting);
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职期间,他获得学院全年唯一一研究奖(Faculty of Business Award fo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and Scholarly Activities);
如今他是香港排名第一会计学系城大会计系的代理主任。
再一次得奖,陈旸旸教授自谦是因为“运气好”,“巧了,文章都攒到一块儿发了”,而这背后的艰辛、勤勉与汗水,反复追问才能管中窥豹。
这六篇其中一篇,自2013年开始写作,修改数次后被拒稿,又耐着性子再投,直到去年才正式发布,最终耗时八年完成;从事研究至今,陈旸旸教授发布过三十余篇文章,“可被拒绝的次数早就上了百”;如今已是教授,可除却空余时间,他几乎都在工作,“有时睡前还得再看一眼文章”。
是什么在驱动他向前?陈旸旸的回答是,“有很多想做的事,也想让大家看到我在做些什么。” 于他而言,比发文数更重要的,是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者”,“能帮到学生的教学者”和“能解决问题、有影响力的学者”。
陈旸旸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代理主任
会计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旸旸教授拥有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墨尔本大学会计学与金融学双硕士学位以及墨尔本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他曾任职于莫纳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如今是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全港排名第一)的代理主任,会计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曾获得MIT亚洲会计会议最佳论文奖,莫纳什大学院长优秀研究奖,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学院研究奖,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与学术活动杰出表现/成就奖,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奖,亚洲金融协会年会最佳论文奖,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杰出研究奖。
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企业财务和财务会计领域,包括管理薪酬,企业创新,审计质量和定价,盈余管理,股票价格崩盘风险等方面。他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文献,学术成果丰硕。
01
研究:创造价值,以研究为社会发声
做科研如扁舟行于苍茫大海,学者都期望找到定位与方向。于陈旸旸教授而言,他希望自己不只是“窝在象牙塔写文章”的学者,更能够做“创造价值、产生影响”的研究。
这种愿景体现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
一次访问上海财经大学的行程后,他和一位刚在国内兼任独立董事的教授交流,得知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和基金经理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私下交往的机会——这是否会造成信息泄漏?
审计独立审查公司账户和财务记录,并对公司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当今资本市场的安全与公平,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管理层、股东、投资人和其他人士对财务报表的信任上,审计师是仲裁公司财务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可靠的最后把关人。
这一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要知识渊博、经济丰富,更要公正公平、独立诚信。 法律规定审计师需严格保密公司信息,但在“人情猛如虎”的现实世界,一旦审计师与利益相关方关系熟络,审计师极可能通过暗示、提醒等“非直接方式”泄露信息。
媒体也有过相关新闻报道。2013年,一位毕马威的审计,通过泄露机密,获取了大量不义之财。这位在毕马威工作了29年的老员工,提前给一位高尔夫球友透露客户业绩信息和并购计划,换取了价值超过5万美元的现金和礼物,其中包括一块价值1.2万美元的劳力士手表。
基金经理和上市公司审计师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投资吗?陈旸旸教授和几位合作伙伴试图从科研的角度,给出回答。
他们先是收集审计师和基金经理的毕业学校、上学时间,通过校友关系建立社会联系的量度;接着通过分析现有的社会关系与股票买卖盈利的联系,最后得出结论:与公司审计有社会关系的基金经理,更倾向于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并从中牟利;不仅如此,基金经理所投资的公司,会更倾向任命“关系户”审计师,并偿付更高审计费。
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与熟络的上市公司审计师间,存有双向利益输送的情况。
2021年7月,此研究在会计学顶刊《会计研究》杂志发表(《It’s a Small Worl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onnections with Auditors to Mutual Fund Managers’ Portfolio Decisions》, i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但于陈旸旸教授来说,文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基金经理只是部分投资者,审计师偏帮他们,对其他投资者是明显的利益侵害;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可人人都在装聋作哑。
“我们的发现至少让大家直面灰色地带,也提醒了监管者日后从法律或者审计条例制定角度,去改善不公平现状。”
02
教学: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收获颇丰
礼堂坐了五百学生,半数以上来自澳洲,亚洲和北美学生也不少,大家齐刷刷看向讲台上的陈旸旸;彼时他刚毕业,开讲时“心里难免有些打鼓”,但很快“越讲越顺、越讲越嗨”,到后来是如鱼得水、兴奋不已。
直到如今,陈旸旸还清晰记得在莫纳什大学担任讲师的场景。
从墨尔本大学取得金融学博士学位后,他拿到了澳洲八大之一、世界百强名校莫纳什大学的讲师一职。
这是他第一份正式的教师工作。
读博期间他一直兼任助教,但那时整个班也就十几人,而如今他需要面对四五百人的大课堂,需要设计从课前阅读到作业布置、从课堂活动到期末考试的全套教学体系。
“刚开始很紧张,不过后来人越多我上课越兴奋”,那份兴奋持续至今,从澳大利亚到香港,从莫纳什大学到香港城市大学,十余年过去,他手下现今除了本科生还有研究生、MBA、PhD、EMBA,可教学的兴奋,以及那份兴奋背后的初心,从未变过。
“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陈旸旸教授说,“但作为老师,总希望他们有最大的收获。”
他希望帮本科生夯实基础,于是设计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更会特地制造课堂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他希望帮MBA学生开拓视野,于是会反复巩固理论,用大量国际案例打开视野,为他们走向管理层铺路;
他希望帮博士生学会研究,于是倾尽全力教授方法,指出重点,更教他们提升自我,为日后高校生涯做准备。
而他所有学生中,或许EMBA属于最特殊的一类。
03
中文EMBA:双向输出,以教学反哺研究
香港疫情正猛之时,陈旸旸教授为中文EMBA学生带来重磅新课:《公司治理的机制》。
课堂上,陈旸旸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商业实际相结合,分析公司内外治理机制,从高管激励到薪酬制度,从股民构成到董事会选举,面面俱到作出讲解,首秀获一致好评。
精彩的课程,背后是繁复的准备。
“教EMBA的特殊之处在于,EMBA学生都是企业主、董事、高管,实战经验丰富,个人能力也强。给他们上课前,我看了大量案例,把周边信息、财经报道也看了个遍。”
只有在EMBA的课堂上,他会被学生直接“挑战”。
陈旸旸教授过往研究基于美国市场较多,有EMBA学生在课堂上“开门见山”,“我的生意在中国,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听你讲美国案例?”
陈旸旸教授耐心解释,“这门课叫《公司治理》,你要知道,许多公司治理的手段,董事会、独立董事到董事会投票,都起源于美国;中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借鉴了大量美国的操作并加以本土化。了解起源,才能了解中国本土化的原因和手段,才能更透彻了解中国市场。”
“不仅如此,美国研究公司治理方面起步早,数据多,成果颇丰;国内相关研究才起步,大量数据及研究成果都从美国借鉴而来。”
也只有在EMBA课堂上,他才能“和学生双向交流”,“向学生学习”,以教学反哺研究。
课堂上,一位EMBA同学提及一家大公司十年前的财务丑闻。当年的新闻铺天盖地,可陈旸旸教授和诸多看客一样,仅仅是通过媒体了解浅层信息。
好巧不巧,这位同学正是这家公司审计事务的亲身参与者,在课堂上,他详尽分析了此桩丑闻的来龙去脉、后果影响。同学们惊呼“有料”,陈旸旸教授醍醐灌顶,“我开始大量关注国内财务造假问题,这或许将成为是我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毕竟,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研究,才属于最有价值的研究之一”,陈旸旸教授落回了他的初心,“我仍旧希望,我的工作,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