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城大EMBA前沿智慧
未来十年,80%的银行将变成“僵尸”!该怎么破?
近日,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做出惊人预测:到2030年,80%的银行将变为僵尸银行。此言一出,随即引起巨大反响。
僵尸银行是什么?
僵尸银行(Zombie Bank)指某些金融机构,其经济意义上的净资产已低于0,但仍然在政府支持下偿付债务并保持运营。这一词汇被Edward Kane在1987年使用,后被应用在1993年日本危机中的银行。
僵尸银行始于1990年的房市和股市暴跌,将日本各大银行推入资不抵债的境地。该国并未遵循美国提供的强硬建议——进而关闭这些银行或对它们进行资本重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容易的应对方式——通过提供公开或不公开的担保,以及零星的政府纾困,日本让这些银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由此产生的“僵尸银行”——既无活力,也未倒闭——不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持。
从银行角度看,“僵尸企业”挤占了大量信贷资源,扭曲了信用定价体系,积累了金融风险。
根据Gartner的预测,在12年内,80%的金融公司要么倒闭,要么因新的竞争对手、客户行为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
如今,越来越多的全球数字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非传统企业利用技术革新行业的经济和商业模式,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对于传统金融公司,Gartner认为它们只是形式上存在,并没有有效的竞争力。
业务优化迫在眉睫
Gartner副总裁David Furlonger表示,如果银行继续维持20世纪的业务和运营模式,它们将面临令人担忧的破产风险。
他表示:“随着体制思维、流程和结构的稳固,数字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神话。老牌金融服务提供商不得不加快在数字业务上的步伐,要么建立数字平台,要么寻找利基产品和服务,然后在其它平台上销售。”
Furlonger说,Gartner在2018年的CEO调查中指出,尽管金融服务行业的CEO们继续把银行收入增长放在首位,但他们已明显陆续将重点转向强调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他认为,数字业务主要在于“渠道和事务自动化”,侧重于业务优化,而不是转型。
那20%的幸运儿是谁?
那么,什么样的金融公司仍然不会受影响,成为那20%存活下来的幸运儿呢?据Gartner称, 有两种金融公司仍会蓬勃发展 :
金融科技公司
单个公司或纯业务/新银行子公司将把传统金融服务分散在不同的产品领域。他们将参与数字平台,但不会拥有它们。只有不到15%的传统公司能够将自己成功转变为金融科技公司。
长尾公司
数字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这将允许一些传统供应商充当服务中介。随之带来的就是使世界各地大量的工人阶级客户带来海量利润,而在以前,他们并不算是“有利可图”的客户。同时,这类公司还可以为高净值人士提供捆绑服务。大约80%成功转型的传统金融公司,都可以成为长尾公司。
数字化转型“因国而异”
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渠道,透过数字化提升客户的体验。这是一般人经常联想到的数字化项目。第二部分是对象。今天很多金融数字化项目,都针对普惠金融或中小企银行服务,针对的是还没有银行账户的顾客或没办法找到融资的中小企业。第三部分是生态圈的协作。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想保持竞争力,必须能够跨行业、跨国界地与其他企业合作,利用科技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Gartner执行副总裁Pete Redshaw表示:“金融服务业的未来正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几乎不需要什么实物资产就能建立或维持业务。”这使得该行业尤其容易受到数字竞争对手的干扰。
他表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监管,以及客户的人口结构和行为,这些因素因国而异。在一些国家,保守的监管将阻碍创新,而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印度和英国等其他国家将利用监管来加速转型。
中国企业启示录
“僵尸银行”是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一大障碍。的确,在商业银行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僵尸企业”的存在成为了最大的掣肘之一。尽管对于银行来讲,大规模清理“僵尸企业”将有可能导致新增不良资产,继而需要大量拨备计提,对当期利润产生一定冲击,但长痛不如短痛,退出对“僵尸企业”的支持,可以避免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无论对于社会融资结构的优化,还是对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来讲,清理“僵尸企业”势在必行。
如何处置“僵尸银行”,构建正常的市场体系,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AMERICAN BANKER-How banks can avoid becoming zombies
报读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
申请入学